文/华彩咨询 白万纲
引言
很多人问我,二十大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将发生哪些变化?高质量将怎么落实到现实社会中来,高质量驱动下各个产业将怎么升级和突破?
之前,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大,难以简单说清楚,不知怎么回复。但最近一个现象的出现使得我觉得可以见微知著地以房地产业最近的变化来回答这个问题——房地产业未来可能将逐步以现房销售取代期房销售。
房地产业去年的至暗时刻逐渐过去,诸多碰触三条红线的房企危机已经在逐步化解中,但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还将较长时间发生后遗症和产业影响。
去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尤其是化解房地产风险作为核心工作之一,指出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当时这个新发展模式还没有引起重视。
国务院有关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不变的声音言犹在耳,今年1月17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不足一个月时间,已有山东、安徽、河南、四川、广东等地明确表态,试点现房销售,一下子就把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的这个盖子掀开了。不仅能有效遏制因售楼花,卖期房带给社会的各种风险与社会问题,而且也能遏制房地产加杠杆,极限紧迫型现金流,用体量绑架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恶劣倾向。
虽然现房销售可能只是国家着手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试水举措,但这也昭示着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概念,把期房销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个房地产业的最大风险的解决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在一起,一个新销售模式的突破一下子就展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产业版图,由此会带来怎么样的发展和突破?
房地产业的新发展模式,只是二十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未来中国建设版图的小小一角。
当然,我们更关注的是国企将如何以自身的改革来驱动更精准的有效投资,从“国家战略布局与政策→国企改革→国企作为→经济社会”,这个开环循环在怎么运作。
本文聚焦三个环节:
一、国企改革新三年行动将进一步构筑国企发展能力,尤其有效投资能力。
二、补增长、助增长、突增长背后的金融与货币供给格局在变化。
三、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强势有效投资集中发力。
壹|国企改革新三年行动将进一步构筑国企发展能力,尤其有效投资能力
以2023年1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为核心,总结一段时间以来国资系统的国资改革脉络,有两个至为突出的点制度关注:进一步突出建设国有企业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进一步来看,国企改革脉络重心聚焦在九个方面:
一、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着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持续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国企党建会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国资央企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系统、整体地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宣传引导、文明文化,汇集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提升基层党建规范化、精细化、体系化水平。
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紧盯问题抓整改,标本兼治抓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提升以公司章程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制度体系建设水平,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持续选优配强外部董事,加快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深化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考核评价机制和董事会秘书工作机制,加快推广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和制度范本。
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常态推进改革考核评估。构建完善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更大力度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落实落细。健全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更好发挥中央企业核心功能。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
1、基于新《公司法》,进一步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落实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
2、厘清权责边界,科学构建授权与监督体系,促进国企的市场化,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与功能的实现;
3、基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通过科学决策为基础的制度建设,通过激励制度的创新探索,打造激励与容错并存的内外部管理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激发事业心,责任感。
二、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链链长。
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以链带面、织链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定节能环保、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布局结构调整指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专业化整合,有利于有效解决中央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
今后一个时期将以"进、退、整、合"为着力点,加强重点示范项目的协调推进,不断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进”就是要瞄准高水平、导向性,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协同合作,促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退”就是要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整”就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合”就是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内部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进一步增强国资监管效能,大力增强国资监管协同效应,提升服务央企改革发展效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整体效率,推动国资监管体系与企业公司治理更好衔接,推动中央企业经济增长强劲向上。特别需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提振发展信心,扩大有效投资,加强市场研判,努力扩收增利,强化精益管理,提升质量效益。2023年中央企业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
1、针对短板和产业链格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2、促进国企的"进、退、整、合;
3、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4、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格局;
5、聚焦“一利五率”的“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三、以深化混改为抓手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
1、形成集团内全覆盖混改可行性及路径分层分级评估,构建集团混改一揽子管理;
2、促进集团企业内的差异化管控,促进混改企业的一企一策化管控,充分利用国有特殊股,金股制、优先股、创新AB股等方式;
3、着力探索混改新模式,新思路,新形态;
4、应着力解决国资系统对社会资本的引领和协作问题;
5、应着力在公司治理,混改后公司制度及运营创新,深入激发全要素生产力及上市公司高质量运作上下功夫;
6、努力探索以混改解决资本合理布局,体制机制激活,创新,活力等问题;
7、注重“混”的质量(包括:股权比例及资本结构合理性、股东结构合理性、新进股东质量、混改资源挖掘情况、资源协同性等评价指标);
8、提升“改”的效果(包括:公司治理情况、监管机制、中小股东作用发挥程度、关键人才引入与激励情况、国有资本增值(增值率等)情况、效益质量情况、市场份额情况、品牌形象情况、投资者满意度情况等评价指标)。
四、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典型经验,打造更多基层改革样板和尖兵。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落实到具体问题上:
1、科学合理制定科创体系建设方案;
2、促进科创体系链长制及领军企业建设;
3、突破科创体系发展的制度制约与要素供给短板;
4、促进用政策,营商环境,金融服务等创新服务于科创主体;
5、科创型企业的授权,激励与考核。
五、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风险处置精准性、有效性,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深化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围绕监督效能更高、核查追责更准、协同贯通更顺、制度支撑更牢、队伍建设更强的工作目标,全面履行责任追究职责,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中央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落实在具体事项上:
1、落实“合规管理强化年”工作部署,促进合规、法务、内控、风控一体化建设;
2、加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
3、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的金融支持;
4、促进对于重点高风险领域的战略性解决方案的探索,比如在房地产领域有条件探索现房销售,逐步弱化期房销售。比如在若干卡脖子领域的国企作为。
六、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要求,对标提升、分类施策、重在行动创一流。要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引领性重大任务,加快落实、全力推进,进一步加强与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的全面对标,提升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匹配的能力。要加快培育行业产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
1、通过世界一流创建示范、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和品牌引领等四个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在不同领域形成百家以上不同层级的典型示范企业;
2、深化国企世界一流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3、瞄准世界一流,突出建设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4、形成由世界一流、准世界一流企业、区域一流、行业一流、龙头企业、区域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小巨人、瞪羚企业等多个原本归多个部委推动的各种优秀企业塑造工程,将之捏合,打造成一个有序的企业发展,成长的开放序列。
七、着力提升企业活力。
着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强化鲜明的用人导向,加强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领导人员敢为、企业敢干、员工敢首创蔚然成风。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
1、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2、强化国有企业财务刚性约束,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改变行政化管理思维和方式,强化资本纽带关系,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3、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4、正负面清单,授权与责任清单早出,快出;
5、三项制度是基础,治理、授权、决策、激励、评价、容错是更上一层楼的制度;
6、职业经理人、中长期激励、个性化评价、干部队伍、发展环境基础上,激发企业家精神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制度。
八、着力提升国有上市公司质量。
坚持做优存量与做精增量结合。统筹未上市和已上市资源,合理规划上市公司平台数量和战略定位,按照“做强做优一批、调整盘活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的总体思路,积极做优存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上市平台完善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稳步做精增量,继续孵化和推动更多优质资产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一手抓夯实价值创造基础,深耕细作、苦练内功,不断改善经营,做优基本面,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一手抓促进市场价值实现,重视市场反馈,合理引导预期,传递公司价值,增进各方认同,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齐头并进、共同成长。积极维护股东权益,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坚持依法合规与改革创新并重。
坚守合规底线,严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红线,依法维护各类投资者权益,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改革需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改革实践,最大程度激发蕴藏在基层的创新力量。
落实在具体事务上:未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发展,需抓住完善公司治理、科学融投资,并购重组、专业竞争力建设、股权激励、信息披露、市值管理、风险与不确定性管理等八个重点事项。
九、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构建大国资格局,构建立体监督大格局,围绕二十大总体布局,进行分类改革、分类授权与监管,分类考核、分层分类进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促进战略性整合及专业化重组。
落实在具体实务上:
1、突出国资系统引领国资布局与重组能力;
2、提示持续推进国企深化改革的制度与能力;
3、打造国资监管大格局;
4、构建立体监督体系,突出智能监督的应用;
5、在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中的引领与推动。
我们有个判断:国企改革新三年行动将进一步构筑国企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有效投资能力,从十八大以来,各地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其背后核心力量是基建投资,城市化,产业化,虽然有南北差异,东西差距,但国企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在二十大引领的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建设中,我们认为各地能否有一个高质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国企队伍。
贰|补增长、助增长、突增长背后的金融与货币供给格局在变化
一、财政与货币政策总格局
去年12月16日,召开了全球瞩目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核心提出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结合。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二、从数据看金融与货币供给格局
1月底,中央高层到央行和外汇局考察,指出“稳定的预期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要求“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于是,天量信贷如期而至,,同时货币敞口供应也来了,2023年第一个月新增的货币供给,竟然是去年全年增量的25%,大胆想象一下,未来是个什么格局?
2023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现各个关键指标远超预期创新高;人民币贷款创下历史上最高的单月纪录(4.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创史上第二高(新增5.98万亿元);货币供应量(M2)创2016年5月以来的新高(12.6%);2022年中国M2的余额为266.43万亿元,全年增长了28万亿;1月末的M2余额为273.81万亿元,比上一个月多了7.38万亿。
追溯去年,中国M2增长了28万亿,对应的却只是6万亿的GDP增量。货币供应转化为GDP只有两成多一点,创下过去30年里第二低的惊人记录。当然这种转化率偏低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国际上的风云诡谲和国内的疫情干扰。
今年的新增M2,至少应该比去年多50%,乃至一倍。那么可以带来怎么样的效果呢?谁来引领,带头把投资投好,投出增长,投出更好格局呢?
无疑,国企央企就是其中最关键的力量。
我们有个判断:后十四五,不仅在基建与新基建领域亟待央企国企出手,而且在更广泛的领域,也需要国企央企暖场和带动,于是我们要思考在这种金融与货币供给的格局之下,地方债务管控可能相对宽松,会出现更多融资新通道的背景之下,金融机构将会怎么调整其政策,注重哪些改革,资产,指标,能力打造的国企会在这种融资大战中跑在前面。
叁|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强势有效投资集中发力
二十大以来,有效投资成了各地从城投为王时代走向产业为王时代的核心驱动,社会各界也很敏锐的在关注有效投资的展开和深化。
所谓有效投资,就是居于经济社会的核心环节,既构成对既有投资的贯通和盘活,也构成开始未来投资的一个窗和平台,一句话就是能带来巨大产业和区域联动效应。根据各地的禀赋与差异,有效投资深刻的与该地的城乡建设格局,基础设施,经济,金融,产业,科创,民生独特性与之间结构密切相关,于是如何找到这些投资的敏感点,穴位,枢纽,着力点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们梳理了一下各地的有效投资,大概有八类:
1、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及注重城市能级提升;
2、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基建的网络化与城市群化的融合;
3、现代产业链延链,补链,拓链,及链长制相关投资;
4、对现有科创产业有明显提升和促进作用的科创类投资;
5、围绕双碳,聚焦绿色低碳投资;
6、发力先进制造业类投资;
7、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升级的投资;
8、打造民生幸福产业并带来城市宜居性和包容性高度提升的投资。
2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强势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逻辑呼之欲出。
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在三年疫情下面临的各种挑战,投资拉动是重要引擎。国企将以新一轮的大投资为抓手,把调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建设经济社会融合在一起,更加注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突出主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
一、四个亮点值得注意:
1、推动有效投资。
要求中央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攻方向。通知明确,要推动企业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要求央企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攻方向,加大战略类、发展类项目投资布局,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按照“抓紧推动实施一批、系统谋划新增一批、提前研究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接续机制,落实年度投资计划安排,围绕重点投资项目,做好要素支撑保障,加快开工建设,确保投资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2、重点领域发力。中央企业要加大民生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积极参与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投资,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医药保障、应急产业等领域投入。
3、推进现代产业链及链长行动。中央企业要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推动资源向产业链基础领域和高端环节集中。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
4、中央企业要稳妥处理好“促”和“稳”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完善全过程风险防范机制,防范在扩大投资中片面追求短期效果,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明确,夯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抓好投资风险防范,加强投资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流程管控。
尤其构成这轮有效投资潮中的高压线设置——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方向,不得开展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业投资项目。非房地产主业企业不得进行非自有土地的竞拍和开发,不得以控股方式开发自有土地。做好对外并购项目的前期论证和产业趋势研判,严禁并购高资产溢价、高负债企业,严控符合主业但只扩大规模、不提高竞争力的并购项目。高负债企业不得开展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融资。
二、中央企业发力聚焦三个领域也颇为聚焦和压轴,值得关注:
1、聚焦国家重大项目:要推动企业优先做好涉及国家“十四五”102个重大工程实施,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2、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大云计算、宽带基础网络、5G/6G、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参与物流网络、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有个判断:这一轮央企国企的有效投资,把之前所积累的所有发展课题:三去一降一补,高质量发展,混改,区域一体化,双循环,双碳,链长制,统一大市场,城市界面与能级等等都串在了一起,说是中期考试应当不为过。所以我们认为在这轮比精度,比力度,比深度,比产业链条,比城市群建设,比营商环境,比人口吸纳,比要素吸附的综合战之中,各地的差距将梦幻般被拉大。
怎么应对?其实核心就是一句话:昨天的改革部署,决定今天的投资布局,今天的投资布局决定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写给未来的话
社会上总有一个论调,国企改革就只是国企的事儿。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以交作业的心态来推进国企改革。
但是当我们发现并实践国企改革→投资布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这样一个传导逻辑时,就会发现国企改革的基础性,深入性,关联性之广,之大,之深。
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国企改革成效,不仅深刻影响国企本身,还会在有效投资环节中,和经济社会的诸多课题与要素交融,化合,激发,衍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既然我们预判到这轮有效投资将梦幻般拉开各地发展差距,那么课题就变得简单了。
一、若干国企改革先发优势的地方国资,需聚焦于优势,进一步打造强者愈强的叠加效益,抢先聚焦优质资源,高效掐尖稀缺要素,制造洼地。
二、那些国企改革既有强项也有短板的地方国资,需狠抓有效投资相关领域,补改革短板,补改革欠账,尤其要在城市化,产业链和科创上下功夫。
三、那些国企制度与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与短板的地方国资,需对外赶紧找外援,强混改,拉央企,同时需对内握指为拳,痛下决心打造龙头。
还是那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全文完】
在线客服
华彩订阅号
华彩服务号
华彩头条号